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30篇
化学工业   3篇
金属工艺   1篇
建筑科学   51篇
矿业工程   1篇
轻工业   12篇
石油天然气   5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金磊 《建筑创作》2006,(6):20-29
从20世纪初,教育家蔡元培提倡近代建筑艺术使留学生陆续回国,到20世纪20年代末朱启钤勘立“中国营造学社”都影响并启迪着梁思成《1901—1972》,为他投身中国建筑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本文围绕2006年纪念梁思成105周年诞辰(4月20日)及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6月10日)国内陆续开展的几项活动,研讨并思考建筑界该如伺从梁思成精神中获得对现代建筑创作有益的启示。[编者按]  相似文献   
82.
朱涛 《时代建筑》2012,(6):130-137
文章探讨了在1952—1954年间,在“一边倒”国策的影响下,梁思成将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与自己对中国“民族形式”的倡导相结合的尝试。文章试图论证:深具矛盾的是,梁为中国社会主义新政权寻找合适的建筑表达的努力,实际上也是在向他已经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摒弃的布扎折衷主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83.
孙卫华 《中国生漆》2012,31(3):44-46
解放后,扬州漆器技艺得以恢复,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老一辈漆器艺人的辛劳和努力,他们不仅对扬州漆器技艺的恢复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以"三国一孔一姜"为代表的扬州漆器老艺人,他们的杰出贡献将永载扬州漆器的发展史册,他们的作品也必将成为宝贵的艺术财富流传后世。  相似文献   
84.
梁思成“建筑可译论”之前的中国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赖德霖 《建筑师》2009,(1):22-30
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针对中国风格建筑的设计提出了”建筑可译论”。他相信将西式建筑中的构图要素替换为相应的中式要素,就可以将建筑转变为中式风格。本文探寻19世纪以来,在梁思成理论表述之前中国就已经存在的”西译中”建筑实践。作者认为,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揭示一个曾经同时被中国和西方建筑史视为边缘的领域及其对于两个学科所具有的同等重要性。它在对一种看似混杂的建筑现象进行解释的同时也将厘清若干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线索。此外,它还试图引发人们对于“建筑可译性”在实践过程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进行反思。这些问题包括:对应词汇的选择及其与社会文化和专业的语境的关系,翻译所导致的语义转变,以及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差别所导致的“非互换性”。更进一步它还将质疑欧洲中心主义和现代主义史学中的”折衷主义”概念。  相似文献   
85.
梁启超与袁世凯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他们的依违离合于清末民初的政治变革关系重大。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轻信了袁世凯,被袁出卖,粱袁两人交恶。民国初年,梁启超等人出于种种原因,决定捐弃前嫌,与袁联合。而袁也需要梁对付革命派,通过短短几年的合作,梁发现袁排斥异己,野心膨胀,又不遵守宪法,结果挥泪反袁,与袁决裂。袁在绝望中死去,两人关系从此画上了句号。梁袁关系虽变化异常,但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梁的思想特征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86.
针对使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进行故障诊断时,故障模式较多、基本概率赋值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超球支持向量机与D-S证据理论相结合的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使用超球支持向量机针对每一个传感器的故障空间训练分类模型,根据类内隶属度与类-类相似度得到各故障类别的基本概率赋值,利用D-S证据理论进行证据融合,基于信任函数进行故障决策。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故障识别能力,有一定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7.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mportance of portrait photography to the wartime collaborationist regime of Wang Jingwei, which governed parts of Japanese-occupied China from 1940 to 1945.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how, for a combination of practic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reasons, studio portraiture was chosen as one of the primary forms of media for the propagation of iconography by this administration. Studio portraiture was also, however, a realm in which this Chinese regime sought to stamp its own mark on visual culture, separate from the iconography of the occupying Japanese.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this by tracing the origins and fate of a number of widely circulated studio portraits of Wang taken in 1939, 1940, and 1941. This article also speculates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identifying and defining an ‘occupied lens’ during the war, one which was clearly derivative of prewar forms yet evolved in ways which set it apart both from Japanese propaganda and from the visual culture of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88.
焦洋 《建筑师》2021,(5):4-14
为建筑术语的译名加上引号,可以提示读者注意作者对于东西建筑文化间各种关系的权衡思考以及特定的意图,这种跨越东西的关注经由梁思成《华北古建调查报告》一文译名上的引号得以呈现,因而这篇论著在其探索中国建筑术语翻译方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通过对译名上引号的缘起、作用以及后续影响的探析,揭示由译名上的引号所彰显出的梁思成对于东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89.
梁思成于1949年提出的以"体形环境"理念为核心的建筑教育思想是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尝试溯源"体系环境"建筑教育理念的形成过程,探讨其与二战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及与美国建筑教育的深层联系.文章聚焦梁思成1946-1947年访美期间考察建筑教育与参加普林斯顿大学"人类体形环境规划会议"的经历,着重关注梁思成的工作笔记与会议文集,分析他对西方现代建筑教育思想中现代性与人文性内涵的理解与吸收;同时,挖掘梁思成以"体形环境"理念为核心构建的清华大学营建学系的建筑教育实践内容及其现代建筑教育特征.  相似文献   
90.
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实力强大,厚葬之风盛行,因此出现大量画像石祠堂,这些石祠用立体的建筑及绘画形式重现出汉代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其中,以山东的"武梁祠"颇具代表性,这座可完全复原的2世纪祠堂,在与同时期石祠具有相通共性的同时,还有其独特之处,由此构建了一个极具个性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